汽车配件网

资讯

对新能源车零部件合资股比问题的思考

汽车配件网 2011-09-28

  由工信部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稿),曾规定在中国新建的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中,中方必须控股。据说,消息一出,洋人恐慌。于是乎,有的唱白脸,煞有介事地大谈此种规定影响中外关系且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有的唱红脸,通过种种方式极力论证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合资企业由中方控股对中国取得核心技术并无益处。更奇怪的是,工信部居然全无主见,被这些巧言佞词说动,于近期宣布删掉一些可能引发技术转让担忧的内容,等于放弃了原规定。而事实上,反对该规定的说辞根本不值一驳。

  *不值一驳的是影响中外关系说。该说法称中方控股会引起外国零部件企业的不满,伤害双方多年合作所建立的友谊,削弱外国企业向中国转让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意愿。好像中国如果任由外国企业控股合资企业,甚至抛开中方设立更多的独资企业,就可以增进中外友谊,有朝一日,中国的大度必能感动外国企业,使他们自愿奉上全套核心技术。这种说法不仅听上去可笑,也完全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商业的首要法则在于等价交换,交易双方都认为能从交易中获利,交易才能进行。而交易一方以单方面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换取对方的善意和回报,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在商业史上没有先例,更会被信守等价交换原则的外国零部件企业视为愚蠢和懦弱的表现。

  至于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更属无稽之谈。且不说该项规定并未违背WTO相关规则,WTO也从未实现过贸易和投资的完全自由化,如果真的实现了,也不会出现中国企业收购美企时因美国国家安全的原因而告失败的例子。而所谓国际社会,指的基本上就是各跨国零部件巨头的母国们,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不过是这些国家手中用以压人的一张牌和一块用于交换的砝码。中国若真想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就得增强自身实力,增加自身作为交易一方的份量和掌握的可用于交换的物品,而不是削弱自身实力去满足什么虚幻的市场经济国家标准,因为这种标准从来就不存在,它不过是强者意志的体现。

  于是又有人跳出来说,你们中国的目的是取得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而不是控股。强制规定中方控股其实对中国达到取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目标并无帮助。可是,取消这些规定,只会使我们离目标更远。以往,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只对整车合资企业的外方股比有不得超过50%的规定,而对零部件企业则无类似规定,导致在我国拥有外资成分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占整个市场资本规模的72%,而在这些供应商中,独资占55%、合资占45%。换句话说,外资独资的零部件企业已占零部件市场资本规模的40%。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占到了全行业的80%,关键技术几乎被外资垄断。例如,100%的发动机电喷系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91%的ABS、78%的自动变速器和69%的安全气囊等汽车核心零部件皆由外资把持。这就是不对零部件合资企业外方设限导致的恶果,中方不仅获取核心技术遥遥无期,大笔的利润也尽数流失。难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还要重蹈覆辙、重走老路?笔者以为,就算规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由中方控股,也不能使中国取得该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状况绝不会比现在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差,至少可以多赚点钱。

  多赚点钱就有办法。因为要达到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目的,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善意和帮助上,而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投入。*踏实的办法就是自主研发,而自主研发需要设备、人才和资金的长期投入,归根到底就是需要钱。只要有钱就不怕买不到好设备,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执行不了复杂的研究计划。当然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就是收购本就具备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这不必说,同样需要大笔的钱。这样说来,让中方控股合资企业对中国达到取得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目的还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还不止多赚点钱那么简单。前文已述,等价交换是基本的商业逻辑。如果中方控股,至少相对于外方就具备了股比优势,也就多了一项可以制衡外方的工具和与之讨价还价、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如果连股比优势都没有,外方挟技术、产品、工艺等全盘优势,不把中方变成傀儡和代工厂就不错了,又有什么理由向中方转让核心零部件技术?所以,中方控股不一定能取得核心零部件技术,但不控股就万万不可能取得。两相对比,即便傻子也该知道怎样选择。

  外国人自然心知肚明中方控股对中国取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帮助,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假以时日,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必能成长为国际零部件巨头的强大竞争对手,这当然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好的办法就是说服中国放弃自己取得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努力,而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半带利诱半带吓唬地表示,如果中国执意控股合资企业,那么他们就不来中国投资了,他们就不把研发中心建在中国了,他们就不派*好的研发团队来中国了,他们就可是不来中国投资等于放弃财富和市场,也就等于抛弃了未来,无异于自杀,估计也就是泄愤的话,说说而已。

  *后,外国的企业家们亮出了*后一个杀手锏国际惯例。麦格纳(中国)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向笔者表示,据他所知,世界各国都没有本国企业必须控股零部件合资企业的先例。哈,那还不简单,就让我们中国开创这一先例,让别的国家来学习吧。

  总之,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应该明白,无论什么论据,无论什么说辞,无论听起来多么有道理,多么悦耳动听,论证多么充分,也绝不能使我们放弃惟一能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实力的努力,那就是自己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努力。

相关推荐

进入资讯首页查看更多内容 >